英國在19世紀極盛的時候被人們稱做“世界工廠”,因此對國人而言,“世界工廠”一詞褒獎的意味更濃。當前,“中國制造”憑借著物美價廉的優勢,在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都能看到,成為當地人生活的依賴。數據顯示,在工業制成品中,中國已經有超過130種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
然而,“世界工廠”或是我們當前經濟的一個寫照,卻不能說我們的目標就一定非“世界工廠”不可。中國的人口、國情決定了我們需要勞動密集型產業,因此能夠吸納大量勞動力就業的制造業就成為中國經濟起步時所能選擇的方式,因為我們缺資金、缺技術,不缺的只有勞動力優勢。但是,這個“世界工廠”發展模式已經讓我們在資源、環境方面付出了很大的代價,而且一味依靠廉價勞動力優勢也不可持續,近幾年愈演愈烈的“用工荒”已經在發出預警。如果將“世界工廠”作為我們上百年矢志要實現的目標,中國的資源、環境恐難支撐。
不過有一點龍永圖說得沒錯,即中國目前是一個世界組裝車間。中國的制造業在國際產業鏈中扮演的是“世界代工工廠”角色,只是掙著一點辛苦的代工費,把利潤的大頭留給外國的同時,還對本國的資源、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因此,也才有了“8億條褲子才換來一架波音飛機”的感慨。根據郎咸平的觀點,任何行業的產業鏈,除了加工制造,還有六大環節,包括產品設計、原料采購、物流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加工制造僅僅是創造出產品價值的10%,而后六個環節則創造了90%的價值。
比如國內的鋼鐵產業,年復一年地忍受著比房價上漲速度還要快的鐵礦石價格,其中產能過剩是一個重要的掣肘因素,而這過剩產能的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對外出口。但是,因為出口的大多是低端鋼材,價格不可能定得很高,所以這些鋼廠在承擔了環境、資源破壞等成本后卻獲利微薄,基本等同于給國際三大鐵礦石生產商打工。
制造業是不能拋棄的,金融危機爆發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歐美國家實體產業“空心化”。但中國企業不能只徘徊在產業鏈的最低端,生產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零部件,而應更多地生產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核心部件。我們無法全然拋棄“世界工廠”的發展模式,但是如何跳出“世界工廠”的思維,卻是轉變經濟增長模式的應有之義。
(來源:政經 )最新展會 |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使用協議 - 免責條款 - 版權隱私 - 網站地圖 - 友情鏈接 - 廣告服務 - 會員服務 - 免費注冊 - 聯系方式 | ||||||||
問題請通過在線提問反饋 | 在線客戶QQ:105452034 | 收費會員及廣告咨詢電話13332201705 技術支持:遼寧衡駿節能科技有限公司 | ||||||||
Copyright 2007- dbzz.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東北制造網(東北地區唯一制造業網上平臺) 版權所有 遼ICP備2021008091號 遼公網安備21021702000105 | ||||||||
為獲得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IE7以上,或Firefox7以上瀏覽器 | ||||||||
|